首页 > 资讯中心 > 采访与报道 > 变迁|夏日里的讲述... ...
股票代码:600284
变迁|夏日里的讲述... ...
2021-10-21

约张总的采访,因他工作繁忙已经一推再推了几次。仲夏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来到了公司行政楼层。有些忐忑地叩门后,一声低沉的回答“请进”,我跨进了他的工作空间。果木黑的办公桌,不是很大的三人围合沙发,展示了他的工作、学习空间和陈设安排。“坐吧。”我在围合沙发的客座坐下。“你稍等一下,我这里在处理几件事情比较急。”早就听说张总一直很忙我自然可以理解,所以做一些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忙了一会他把一叠待签的文件放在沙发的边上,同时动作娴熟地开始泡茶。随着红茶飘来的缕缕清香,我们的谈话也开始了。

“张总,这期杂志的主题是搬家,要对您进行一次采访,聊一聊设计院新大楼装修筹建前前后后的故事。”

“这个话题很宽啊,涉及的内容也很多,要把整个过程给一遍,估计今天这么短的时间是讲不完的。”随之他幽默地笑着说:“还是别采了,简单聊聊吧。”

看着他肯定的眼神,我更加放松起来。“小柳你知道我们设计院是哪年成立的吗?”这个我是知道的,便应口道:“1978年。”“那你知道我们的第一个办公点在哪?第二个办公点又有多少办公面积吗?”我顿时对我的功课做得不足开始后悔了。

“是,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他笑着说道:“我们之前经历过两次搬迁,这次应该是第三次了。1978年,我们还是川沙县交通建设局下面的一个建筑设计室。办公地点在川沙镇古镇。那时我们的人员不多,办公条件也比较简陋,那是我们的1.0时代。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我们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你去过川沙公园‘鹤鸣楼’吧?”我说“去过的,但我不知道这个古建筑是浦东院的作品。”“嗯”,张总应道,“还有许多那个时期的作品,有时间你们可以再去拍拍照片,看看现在的样子,也是很有味道的,他们记录了那个时代作品的特点。”他稍微顿了一下,思绪视乎被他的讲述带到了那个时代。这种代入感估计只有老浦东设计人才有。

他顺手弹去了已在手中燃烧了小半截的烟灰,接着说道:“1995年我们搬到了现在的浦建路1149号,一待就是25年,我也是在这个时间段来到这里的。那时我们的办公面积约3000多平米,员工200多人那是我们的2.0时代,也是我们的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是浦东新区改革开放的初期,承担了大量的规划、建筑、市政、景观等繁重的设计任务… …”

“张总,”我插话说道:“我听有些人说您在院里有个小外号叫‘浦东不迷路’”。他原本较为消瘦的脸颊上浮现出了少许惊异,转而机智调侃地笑答:“我也用导航。在这片土地上我和我的同事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浦东外环线 、中环线、 内环线、 罗山路高架路…” 听着他历历道来我知道和不知道的项目名称和期间发生的小故事,望着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的痕迹,我能体会到作为一名资深工程设计师在这漫长的工作过程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他习惯性地扶了扶眼镜说道:“2014-2019年设计院因服务范围不断延伸,人数已经从原来的200多人发展到700多人,办公面积不足但也只能在原有小楼的附近东一块西一块地租借一点,比较拥挤,而且分散办公也不利于统一管理。这一局面,对于一个年设计产值近五个亿的中大型设计企业在各方面都带来了众多的问题和挑战。设计院的发展需要新的空间来做硬件上的保证,经过多方努力和上级领导的关心,在2019年我们选择了现在位于金桥开发区川桥路701弄的德勤园B栋作为新的3.0时代的启航点。”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向远方,一抹夏日的红光漂红了远方的建筑。望着他凝重且充满期望的眼神,我隐约能体会到一位掌舵人此刻面对新3.0时代即将来到的那份责任与担当… …

“张总,这次我们选择了比原来面积大不少的一座大厦是做何考虑的?”他转身说道:“是的。”是企业家的那种肯定,带着一份自信… … “在这次大厦装修方案的前期酝酿过程中主要考虑了三点:第一,员工是我们发展的核心资源,给他们创造优质的工作环境是发展的基础。二是我们要做一流企业就要扩展与外部的交流,营造学习、交流的氛围。真正意义上将‘请进来’的工作做好,定期不定期地在这里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这些功能都已经规划到位,气氛已逐渐形成。第三,面对新一轮的设计行业结构性调整,院里也正在做3.0时代的战略定位,将来这里不仅是简单的设计场所,也是我们多元化、集团化、规模化运作的新启航点。以上三点都是需要空间这一基本条件来做保证的。”

告别依旧在不停忙碌着的张总,我站在浦东设计大厦底楼宽敞的大厅,望着墙面上巨幅的白色浦东地图浮雕,看着地面上那银光闪闪的“PDAD” 雕塑,想着在大厦里那批充满激情与创意的浦东设计人,这不正是一幅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未来新画卷吗!


©2020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32004号-1

上海工商     沪公安网备 31011502006162号